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在Genome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Fine-tuning sugar content in strawberry”的研究论文,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无性繁殖作物草莓中实现了对数量性状的精细调控并获得了多种不同糖分含量的草莓。
研究人员首先建立了高效的草莓胞嘧啶单碱基编辑技术体系,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植物高效胞嘧啶碱基编辑器(A3A-PBE,Nature Biotechnology,2018)首次在草莓中实现碱基编辑,转基因草莓植物中碱基编辑效率高达100%。A3A-PBE具有效率高和编辑窗口宽的特点,在草莓中,其编辑窗口宽度达到15bp。研究人员利用A3A-PBE对草莓FvebZIPs1.1基因的保守的uORF进行编辑,在T0代获得7种不同的新uORF突变。七种新uORF突变的纯合突变体中果实糖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植物生长未受影响。
图1; 使用A3A-PBE设计FvebZIPs1.1的SC-uORF
为了进一步丰富基因型和性状多样性,研究人员对T0代突变体进行了自交和杂交,组合不同的等位基因并分离转基因成分。T1代共计获得了35种不同基因型的草莓,而且这些草莓均无外源基因。不同基因型对草莓果实糖含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的丰富了性状多样性,实现了对数量性状的精细调控。尤为重要的是,所有的新基因型和性状都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稳定传递给后代。
图2:精细调控草莓糖分含量
该工作为无性繁殖作物提供了新的育种策略。高彩霞研究组博士后邢思年和副研究员陈坤玲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彩霞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Rodriguez-Leal D, Lemmon ZH, Man J, Bartlett ME, Lippman ZB. Engineering quantitative trait variation for crop
improvement by genome editing. Cell. 2017;171:470–80.
【2】McKey D, Elias M, Pujol B, Duputie A. The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clonally propagated domesticated plants. New Phytol.
2010;186:318–32.
【3】Schoof H, Lenhard M, Haecker A, Mayer KFX, Jurgens G, Laux T. The stem cell population of Arabidopsis shoot
meristems is maintained by a regulatory loop between the CLAVATA and WUSCHEL genes. Cell. 2000;100:635–44.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86/s13059-020-02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