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季晓亚 杨明 嘉黄超
发表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文核心期刊:生态毒理学报
研究结果:
研究内容:
目前关于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estrogens,EEs)的效应评估大多数是基于人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的离体检测,缺乏EEs对鱼类ER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模式生物稀有鮈鲫不同ER亚型重组荧光双杂交酵母,用以快速检测EEs的雌激素活性并研究不同ER亚型对17β-雌二醇(E2)敏感度的差异。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获取稀有鮈鲫ERα、ERβ1和ERβ2的配体结合域(LBD)序列,构建并鉴别诱饵质粒pGBKT7-ERα-LBD、pGBKT7-ERβ1-LBD和pGBKT7-ERβ2-LBD。将诱饵质粒和猎物质粒pGAD424-GRIP1同时转化荧光酵母Y187-Luc,分别构建3株稀有鮈鲫ERα-GRIP1、ERβ1-GRIP1和ERβ2-GRIP1重组荧光双杂交酵母,并考察了E2、双氢睾酮(DHT)、9-顺维甲酸、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孕酮(PG)对荧光素酶的诱导情况。
结果显示:ERα-GRIP1、ERβ1-GRIP1和ERβ2-GRIP1重组荧光双杂交酵母能够专一性地被E2诱导产生荧光素酶,并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半数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1.98×10-9、1.77×10-10、和3.52×10-10mol·L-1,对E2的敏感程度排序为:ERβ1-GRIP1>ERβ2-GRIP1>ERα-GRIP1。
研究表明,稀有鮈鲫不同ER亚型对E2的响应具有差异,3株重组荧光双杂交酵母不仅可以应用于快速识别内分泌干扰物中的类雌激素物质,分析稀有鮈鲫不同ER亚型对EEs的敏感性,解析雌激素污染物对稀有鮈鲫的作用机制,评估鱼类接触EEs的潜在风险,以期为水质保障和污染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所构建的稀有鮈鲫ERα-GRIP1、ERβ1-GRIP1和ERβ2-GRIP1重组荧光双杂交酵母均能选择性地检测类雌激素物质,E2对荧光素酶活性的诱导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且它们对E2的亲和力和响应具有差异性,敏感程度排序为:ERβ1-LBD>ERβ2-LBD>ERα-LBD。结果表明,3株重组荧光双杂交酵母有助于理解稀有鮈鲫不同ER亚型功能的差异和在雌激素信号转导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将3株重组荧光双杂交酵母应用于识别EDCs中的类雌激素物质,研究稀有鮈鲫不同ER亚型的LBD对EDCs的敏感性,从而分析鱼类接触EDCs的潜在风险;也可以将其应用于环境水体雌激素活性的风险评价,以期为水质保障和污染治理提供重要依据。